《河道清淤工程重点难点及对策分析》

在多年从事河道清淤工程的实践中,我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既意义重大又充满挑战。河道清淤对于恢复河道的行洪能力、改善水质、修复生态环境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,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,往往会遇到诸多重点难点问题,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经验来详细说一说,并分享一些应对的策略。

一、淤泥处理与处置难

河道清淤产生的大量淤泥如何妥善处理和处置是首要难题。一方面,淤泥的含水量通常很高,这使得其运输和后续处理都极为不便。我曾参与过一个城市内河的清淤工程,刚挖出的淤泥呈稀泥状,普通运输车辆根本无法有效装载,即便勉强装上,在运输途中也极易发生泄漏,不仅污染沿途环境,还增加了清理成本。

另一方面,淤泥的成分复杂,可能含有重金属、有机物污染等有害物质。如果随意堆放或处置不当,就会对周边土壤、地下水以及水体造成二次污染。一些流经工业区域的河道,淤泥中重金属超标情况较为严重,若不经过专业处理就用于农业回填等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对策: 针对淤泥含水量高的问题,我们可以在施工现场设置淤泥脱水处理设备,如采用压滤机等,通过物理挤压的方式降低淤泥含水量,使其变成易于运输和后续处理的泥饼状。对于含有污染物质的淤泥,要先进行专业的检测分析,根据其污染成分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。对于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淤泥,可以采用化学固化稳定化的方法,添加特定的药剂使其重金属形态稳定,降低其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,然后再进行安全填埋或其他合适的处置方式。

二、施工环境复杂

河道清淤的施工环境复杂多变,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。,河道的水流情况不稳定,不同季节、不同河段的水流速度、水位等都有很大差异。在水流较急的河段施工,清淤设备的定位和作业稳定性难以保证,容易发生设备移位甚至被冲走的危险。我就曾遇到过在汛期来临前进行清淤施工,因为对水流速度预估不足,一台小型清淤船在作业时险些被湍急的水流冲走,幸好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紧急措施才避免了事故。

,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也各不相同,有些河段两岸是陡峭的山坡,这给施工设备的进出和人员的作业带来了很大困难。而且河道中可能存在大量的障碍物,如倒伏的树木、废弃的桥墩等,这些都会影响清淤设备的正常作业,甚至可能损坏设备。

对策: 在施工前,一定要对河道的水流情况、水位变化等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,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。对于水流较急的河段,可以采用锚固、系缆等方式固定清淤设备,确保其作业时的稳定性。针对复杂的地形地貌,要提前规划好施工设备和人员的进出路线,对于陡峭山坡等难以到达的区域,可以考虑采用长臂挖掘机等特殊设备进行清淤作业。在遇到河道中的障碍物时,要先进行清理或标记,避免对清淤设备造成损坏。

三、清淤深度和精度控制难

准确控制清淤的深度和精度是保证河道清淤效果的关键,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易事。一方面,河道底部的地形并不平整,存在高低起伏,这使得按照预设的清淤深度进行作业变得困难。有时候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清淤深度,可能会出现局部过度清淤的情况,破坏了河道底部的原有生态结构;而有些地方又可能清淤不到位,导致淤泥残留,影响清淤效果。

另一方面,现有的一些清淤设备在深度和精度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传统的抓斗式清淤设备,主要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来控制抓斗的下放深度和抓取位置,很难做到精确控制。

对策: 可以利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来辅助清淤深度和精度的控制。例如采用水下地形测量仪,在清淤前对河道底部地形进行详细测量,绘制出精确的水下地形图,根据地形图制定合理的清淤方案,明确不同区域的清淤深度要求。在清淤过程中,实时利用测量仪对清淤效果进行监测,及时调整清淤设备的作业参数。对于清淤设备的局限性,可以引进一些具有更高精度控制功能的新型设备,如智能化的绞吸式清淤船,其可以通过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清淤深度和作业轨迹的精确控制。

四、生态保护与修复挑战大

河道清淤工程不仅要清除淤泥,还要重生态保护与修复。在清淤过程中,在所难免地会对河道内的水生生物、底栖生物等造成一定的扰动和影响。清淤设备的作业可能会破坏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,导致其死亡;大量淤泥的搅动也会使水中的悬浮物增加,影响水质,进而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。

而且在清淤完成后,如何快速有效地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也是一个难题。简单地将河道清理干净并不意味着生态就会自动恢复良好,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,如重新种植水生植物、投放合适的水生生物等。

对策: 在清淤施工过程中,要尽量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清淤方式和设备。例如,对于水生生物较为丰富的河段,可以优先选择绞吸式清淤船,并合理控制其作业强度和速度,减少对水生生物的扰动。,可以在清淤区域设置一些临时性的生态保护屏障,如围网等,防止清淤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到其他未施工区域。在清淤完成后,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计划。可以先对河道水质进行监测和改善,使其达到适合水生生物生存的条件,然后逐步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生植物,如芦苇、菖蒲等,并适时投放一些本地的鱼类、虾类等水生生物,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。

河道清淤工程虽然面临着诸多重点难点问题,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,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,就能够有效地完成清淤任务,实现河道行洪、水质改善、生态修复等多项目标。我也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这些经验,能给同行们在今后的河道清淤工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,让我们共同为保护河道生态环境、造福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